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瑞草洞 第07集 孕婦優先牌 香港用得著嗎?

韓劇 瑞草洞 

以首爾的瑞草洞為背景,該處是韓國司法與文化重鎮,集結了大法院、大檢察廳等眾多司法機構,是律師事務所密度最高的區域。 劇情圍繞著同一座大廈正作的律師,他們來自不同律師樓,因一起吃午飯組成了「飯局五人幫」。

這一集劇情提到了女角懷孕,在地鐵想找個優先座坐下。


看到另一位女乘客,腰間繫著一個小牌子,寫著孕婦優先。

女角驅走了不理他人的大叔,為懷孕的女乘客爭取回應得的座位。女角跟著問這個「孕婦優先」的小掛牌在那裡可以領到。(外地人在地鐵站問一下就拿到了,另外,在公共衛生辦公室,出示懷孕證明文件,都可以領到。)


這段戲令我想到如果香港也有類似的小掛牌,又可否化解到一些因「優先座」或「關愛座」所引起的茅盾呢。

至於韓國的孕婦優先牌,9年前有這個報道:「南韓釜山市向孕婦發配小型感應牌,只要她們走近優先座,座位扶手上的感應器就會發光及發聲,即使你正低頭玩手機或睡覺,都無法再「詐唔知」」。

優先牌分為兩種,一種是貼在座椅上方並有感應器的「孕婦關愛座」,需要懷孕乘客主動攜帶並靠近座椅,觸發感應器發光和發出廣播通知其他乘客讓座。 而感應式的孕婦關愛座,是當非孕婦的乘客坐下時,座椅上方的感應器會發出廣播提示,要求乘客讓座給真正有需要的孕婦。感應器在光州地鐵曾進行試驗,引發了不少使用的爭議。
「孕婦感應牌」 
這是給孕婦隨身攜帶的小牌子,掛在包包上,當走近優先座時,座位扶手上的感應器會發光並發出聲音,提醒其他乘客讓座。


韓國首爾自2013年底導入禮讓孕婦座,之後普及全韓國,但實施10年來仍有不少反對意見。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1945年,從「終戰」到「降伏」- 昭和天皇兩份文書裡的「態度轉彎」

1945年的夏末秋初,日本天皇裕仁先後發了兩份「重磅文告」——8月15日的《終戰詔書》和9月2日的《降伏文書》。這兩份東西看似都是「認輸」,但細品下來,簡直像同一人在不同場合的「說話藝術」,立場和法律上的差別能笑出鷄毛,也藏著大玄機。
 
先看「立場」:從「委屈退場」到「認賬簽字」
 
8月的《終戰詔書》,說白了是天皇對國民的「安撫電台」,全程彆扭得像不願認輸的孩子。核心態度就一個:「皇軍不是打輸了,是為了不讓老百姓遭罪,才『不得已停下』」。
 
- 通篇沒提「投降」二字,只說「終止戰爭」,甚至還暗指是「為保衛東亞而戰」,暗示自己「初衷是好的」;
- 對天皇的「神聖地位」隻字未改,依舊用「朕」的口吻擺架子,仿佛不是戰敗者,而是「憐憫子民的君主」;
- 對侵略歷史更是「選擇性失憶」,連對中國、東南亞的戰爭責任都沒提,簡直像在說「這場遊戲我先不玩了,不是輸了」。

 
而9月的《降伏文書》,則是面對盟軍的「正式認罰書」,態度驟然「低調」。這回再也裝不了了,因為對象從「自家子民」變成了手握勝利權的盟軍,立場直接從「君主」切換到「戰敗國代表」:
 
- 明確寫著「接受《波茨坦公告》」,等於承認自己「戰敗投降」,沒了半點含糊;
- 不僅認了「日本及其屬地軍隊完全解除武裝」,還答應「盟軍占領日本」,相當於把家門鑰匙交了出去;
- 最關鍵的是,間接認了戰爭責任——雖然沒直接罵自己,但接受公告就意味著認可「懲罰戰犯」等條款,等於「默認」了之前的錯。
 
再看「法律」:從「內部通知」到「國際合同」
 
這兩份文書的「法律效力」,分野上得比「朋友圈隨便說」和「法院簽字畫押」還大。
 
《終戰詔書》本質是「天皇對國民的內部講話」,沒任何國際法律效力。它既不是和盟軍簽的協議,也沒經過任何國際認可,更像是日本政府「穩定國內秩序的工具」——畢竟當時不少軍人還想「玉碎」,天皇得先安撫住自家兵,再談後續。
 
但《降伏文書》是「國際法律文件」,相當於日本和盟軍簽的「投降合同」:
 
1. 簽字方是日本政府代表(外相重光葵等)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是雙方認可的「法律行為」;
2. 內容明確了日本的戰敗義務,比如軍隊解散、戰犯懲罰、放棄殖民地等,這些都是「有約束力的條款」;
3. 這份文書直接確立了戰後日本的地位——從「侵略國」變成「被占領國」,連天皇的權力都被這份文件間接「剝奪」。

總結:兩份文書背後的「小算盤」
 
其實天皇這兩步走,打的是「先穩內、再認輸」的算盤。8月先說「終戰」,是怕國內鬧起來;9月簽「降伏」,是不得不面對國際現實。從「不說投降的終戰」到「低頭認輸的降伏」,看似態度轉彎,實則是戰敗國在「面子」和「現實」之間的無奈妥協——只不過一份是給日本人看的「面子工程」,一份是給全世界看的「認錯保書」罷了。
 
如今再看這兩份文書,倒也能明白:戰爭輸了就是輸了,「說話藝術」再高明,也瞞不過法律和歷史的算盤。

時至今日,日本仍要在教育上說謊,在國際舞台上扮作二戰的受害者,行為令人髮指。

這張照片所記錄是發生於1945年9月9日南京的重要歷史事件: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照片中,日本中國派遣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不是岡村寧次)正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降書》。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中國抗戰勝利日在9月3日

9月來臨,今天聊聊一個特別重要的日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什麼是9月3日,而不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8月15日呢?


 
首先,8月15日確實是個重要的日子。 1945年的這一天,日本天皇透過廣播發表了《終戰詔書》,說要停止一切軍事行動。 但大家知道嗎? 這份詔書裡,日本可沒說「投降」這兩個字哦,甚至對他們的侵略歷史啥都沒反思,就好像只是覺得「哎呀,這仗打不下去啦」。 而且那時候,中國戰場上還有一些日軍在繼續搗亂呢,直到8月下旬,一些地方的戰鬥才慢慢停下來。 所以呀,8月15日只是一個勝利的訊號,但不是戰爭真正的結束哦。
 
然後呢,到了9月2日,這一天就超關鍵啦! 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戰艦上,日本的外相重光葵、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和軍方,正式簽署了《日本投降書》。 這意味著日本正式承認失敗,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啦! 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也在上面簽了字呢。 這才是二戰和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結束的法律標誌,就是說從法律上,日本徹底輸啦,中國14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有了一個正式的結果。

 
那為什麼中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是9月3日呢? 其實早在1945年9月3日,當時國民政府就宣布這一天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了。 後來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政務院也發文,把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到了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也通過了決議,正式把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所以把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可不是隨便選的,它代表著中國從戰爭停止到真正取得法理勝利的整個過程。 咱們紀念的,不僅是日本的「終戰」,更是中華民族用3500萬同胞的傷亡換來的、被全世界都認可的正義的勝利。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想像當年戰爭的殘酷。 但記住這些歷史,記住9月3日這個日子,就是記住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一起努力保護和平!

這張照片是1942年1月初第一批文化界人士到達寶安白石龍村的合影,反映了香港在營救文化界人士支援抗戰方面的貢獻。

港九大隊遊擊隊員 :圖為手持駁殼手槍的一名港九大隊遊擊隊員,港九大隊在香港淪陷後積極開展抗日鬥爭,是香港支援抗日的重要武裝力量。

2025年8月22日星期五

山西旅遊 壯觀多一點的天下奇景

之前有這篇

山西有個景點,當地導遊稱之「壯觀多一點」,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原來就是懸空寺。


懸空寺好玩的地方,是可以看,也可以感受下在高空漫遊石道,長廊和寺廟。

先說「壯觀多一點」的由來,話說唐代詩仙李白曾以「壯觀」兩字形容懸空寺絕美的奇險,仍覺得不足以表達懸空寺的壯美,特別在「壯」字旁多加一點,寓意「比壯觀多一點」 ,至於「天下奇景」就出自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他則以「久聞翠屏山懸空寺建於北魏年間,於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處,憑空建寺,那是天下奇景」來描繪懸空寺的險峻。

屹立超過1500年的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始建於北魏,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間重建。整座寺廟建於翠峰山的半山腰上,依靠27根木樑支撐全部寺廟主要建築,遠看形如懸在半空,故名懸空寺。整座寺廟共有40間房屋,全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主體建築之間由走廊和棧道相連。






早前紅到發紫的「黑悟空」遊戲,當然也有在如此獨特的懸空寺取景。



懸空寺石壁,與千年時光打了個照面。 古寺嵌在山岩,紅柱綠瓦與粗糲石壁相擁,像倔強生長的花。
 
遠處山巒疊翠,把藍天襯得更透。 腳下山谷裡,新修的步道蜿蜒,新舊在這天地間無聲對話。 風掠過時,似能聽見古人修築的嘆息與今人驚嘆的輕呼。
 


這一面,是自然與人文的凝視,山不語,寺不言,卻把歲月的厚重與山河的慷慨,都攤在眼前,教人心生敬畏,也懂了:有些相遇,不必言說,只要站在那兒,就已接過歷史遞來的纈,讀懂天地寫的詩 。

寺懸在崖壁,像歷史釘在時光上的一枚圖釘。 木質樓閣紅得醒目,在黃褐色山石間,硬是拓出一片人文天地。

人潮沿著棧道挪動,有人仰頭驚嘆建築的奇絕,有人低頭怕踩空台階,不同的目光在這懸空的世界交會。 古人造寺時,可曾想過千年後會有這麼多現代身影?

寺是凝固的往昔,人是流動的當下。 崖壁沉默,看古今在此重疊──過去的匠心撐著木柱,托住現在的腳步;現在的喧鬧,又為古老的建築添了新的註腳。 這一來一往間,懸寺不再只是古蹟,成了連接時光的橋,讓我們踩著前人的智慧,觸摸歷史的溫度 。

還有懸空寺出口通道,若取道長途,可至的「北魏棧道」。




有幸也見到了懸空寺的主持貓大師。



那天參觀買票情況



不枉此行。


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

便利店外的青春

AI豆包有個功能,叫做看圖創作文章,我上載了以下一幅圖片。

AI 就創作了數段文字,我再用了手機的AI文章潤飾,得出以下:

小商店(現實是旺角的一間藥房)的貨架宛如一座小型迷宮,堆滿日常瑣碎。 三個女孩走過(AI認到是三個人,是的看漏了,還是AI把店中的人也算在內),髮梢搖曳著陽光,手中的飲料泛著彩色的氣泡。

她們衣著隨意,步伐輕盈,彷彿將夏日的朝氣都融入衣衫。 經過貨架時,目光可能停留在某件熟悉的日用物件上,勾起家中某個畫面;或許只是匆匆一瞥,便趕往下一個喧囂之地。

此刻,小店是幕景,青春是焦點。 那些未曾言說的小情緒,潛藏在飲料的吸管中,與街邊流動的風交織,成為這座城市裡,關於年少輕狂、關於偶遇的溫情註腳。

我然後把圖片再上載AI,要求圖片動起來,得出以下影片。





真有趣。




2025年8月8日星期五

山西旅行

之前的日子,大多到深圳吃喝玩樂,很久沒遠遊,今次去山西玩玩。

山西有什麼景點?多得很呢,最想去的地方是雲岡石窟,還有壺口瀑布。其實很多年以前就已經到過雲岡石窟,當時是從北京往內蒙,再到雲岡石窟,時間有點趕,那時邊跑邊看,只拍了一些「到此一遊」的樣本照片。今次重遊舊地,當然要多多打卡留念。









卒之能夠大開眼界,可以細心欣賞歷史遺物,特別是能親眼見到敦煌莫哥窟以外的「飛天」神像浮雕,不枉此行。

第二最想看的景點,就是壺口瀑布。由於此行的季節不合,所以瀑布的水量極低,到埗時看到橋下的小河早已乾涸,實在有些失望。



但去到瀑布旁,耳聞像雷鳴的水聲,臉上彷彿沾上了瀑布飛濺出來的水花,實在也嘗到不少的震撼感。





山西還有不少極具吸引力的景點,下次再分享。

先來小小引子,那處地方是比「壯觀還要多一點」的地方呢?又有那處地方是一天之內要穿上四季服裝呢?





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AI生成文章之 從跳飛機到平板:香港孩子的「快樂進化論」

我的提示:

寫一篇文章,主題為「主題是香港70-80年代的兒童遊戲,內容要包含行人路上粉筆畫跳飛機,金屬製做滑梯,公園和涼茶舖看電視,鬥豹虎,「士多」小店門口的格子抽獎券,小型角子扭蛋售賣機等等,再比較現今兒童的玩意,分析優點缺點。」,風格為「幽默」,長度「中」,語言是「中文」

AI「豆包」生成了以下文章:

說起香港70、80年代的童年,那簡直就是一部「窮開心」教科書。現在的小朋友抱著平板玩虛擬跳房子,我們當年可是用粉筆在馬路邊「圈地自萌」。拿根粉筆隨便找塊空地,畫出歪歪扭扭的格子,脫下鞋子往旁邊一甩,就能和小伙伴「廝殺」半個下午。要是遇到清潔阿姨掃地,還得連忙求情:「唔該!再玩一鋪!」結果她們總是笑著說:「快點啦,等下車來了!」


以下我加了插圖

文字生成提示:生成 幫我生成一张圖片:宫崎骏漫畫風格,插畫風格32K,男主女生在士多前飲汽水,行人路上有小孩以粉筆畫跳飛機和玩遊戲,遠處小公園有滑梯和千秋,街道還有文具店,街道舖麵店、茶餐廳、大牌檔,米舖。 的圖片。長寬比例為9:16。

文字生成提示:生成 3Dstoy,oc渲染,皮克斯摄影风格,漂亮的小姐姐,双丸子头,一字肩毛衣,马丁靴,斜挎小包包,手里拿着一瓶汽水,温柔大方。背景是90年代的香港某士多鋪頭的門口。 的圖片。長寬比例為9:16。


那時候的滑梯才是真正的「硬核玩具」,純金屬打造,太陽一曬燙得能煎蛋。但小朋友哪管這些?脫了褲子就往下滑,蹭得屁股發燙也照玩不誤,回家還得被媽媽追著罵:「個屁股黐咗成地沙!」相比之下,現在的塑膠滑梯雖然安全,卻少了那份「浴火重生」的刺激感。

 

想看電視不用守在自家那台14寸黑白機前,公園涼茶舖才是「觀影聖地」。老闆一邊煲涼茶,一邊把電視機搬到門口,《大內群英》開播時,凳子都被搶光,我們這些小鬼只能蹲在地上,脖子伸得老長。要是遇到隔壁士多的老闆娘出來倒垃圾,還得乖乖讓路,等她走了再火速佔位。

 

至於鬥豹虎(註:我的原意是孩童鬥蜘蛛,用綠葉包著的「金絲貓」,放在一起看兩蜘蛛打架)、抽格子獎券、玩扭蛋機,那簡直是童年「三大毒瘤」。鬥豹虎時,大家把紙牌折得筆挺,使勁往地上摔,贏了一堆「戰利品」就像打敗了邪惡勢力(應該是指指公仔紙)。士多門口的格子獎券更是誘惑無比,5毛錢抽一次,萬一抽中「大獎」——比如一支閃光筆,能在班上炫耀一整周!還有那個小型角子扭蛋機,投幣後「喀啦喀啦」的聲音,簡直比ASMR還治癒(註:我在網上找到ASMR的解釋,原來是最近影音平台上流行一種叫做ASMR的「東西」,ASMR維基百科解釋: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英語: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縮寫ASMR)。 是一種聲音,通常會是人的低語氣音、紙張摩擦、或是某種特定發出的聲響,透過高解析的錄音技術錄製。),扭出來的小玩具就算是個破膠公仔,也能當寶貝收著。

 

再看看現在的小朋友,人手一台智能手機,玩著畫質精美的電子遊戲,動不動就是「王者榮耀」「原神」。這些遊戲確實高端,能鍛煉反應力和策略思維,還能隨時和世界各地的玩家對戰。但少了呼朋喚友在街頭「肉搏」的熱鬧,也沒有了靠運氣抽獎的緊張刺激。以前摔破膝蓋是因為玩得太瘋,現在小朋友眼睛疲勞,可能是因為盯著屏幕太久。

 

其實仔細想想,每個時代都有專屬的快樂。我們那代人用粉筆、紙牌創造歡樂,現在的孩子用科技開拓新世界。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那份對「玩」的執著吧!只是不知道,當年那些在金屬滑梯上燙屁股的小孩,和現在沉迷手機的小朋友相遇,會不會互相吐槽:「你們那叫玩?」「你們才叫老土!」但不管怎樣,快樂這件事,從來都沒有輸家。


我覺得整體性都很好,有趣味。

最後再把其中一幅插圖動起來(看不見! 可能BLOCK了)




提示文字:生成影片:要女孩從店子行出來,舉起手中汽水,用左手揮一揮手和觀眾打招呼,再轉身一圈,然後鏡頭放大到女孩的上半身,女孩露出燦爛的笑容。長寬比例為9:16。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XXY沒有XX 之 菠蘿包沒有菠蘿

從小時候就開始食菠蘿包,新鮮出爐的菠蘿包就更好味。小時候以為菠蘿包上面的酥皮是菠蘿蓉造成的,後來才知道菠蘿包是沒有菠蘿的。關於其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50-60年代的一間餅家,師父製作核桃酥,發覺剩下來的核桃酥碎料可以物盡其用,師父把碎料放在包面,加上牛油等配料,焗成麵包,包面上酥皮有裂開效果,外形和菠蘿皮相似,取名菠蘿包,由於色香味極佳,其門如市,之後其他餅家也爭相仿傚,菠蘿包就這樣風行了半個世紀,至今成為香港品牌。



菠蘿包中的大魔頭,當然是菠蘿油,包中間加了塊未溶化的牛油,厚切的,入口上面是脆熱,下面是滑而涼快,更是人間美食。近日有店舖更標榜冷熱口感,推出「冰火菠蘿油」,加強了當中牛油和脆皮的冷熱大對比,也有不少人追捧。

順帶一提,墨西哥包,起源可能比菠蘿包更早,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與一對墨西哥來港的華人夫婦有關。這對伍氏(另有說法是吳氏)夫婦好可能是排華的時期離開墨西哥,他們約在1946年落腳香港上海街,開設了「墨西哥冰室」,二人將墨西哥傳統包點「concha」的特色表層,創造出「墨西哥包」。墨西哥包的靈魂,是墨西哥醬,網上有就明比例和材料,包括牛油40g/雞蛋液35g/糖粉35g/低筋麵粉45g。


墨西哥包比起菠蘿包有更濃厚的牛油味,也有很多人喜愛。墨西哥包也是沒有墨西哥,不過就有墨西哥風味。

有一種說法可以說是墨西哥concha 的姊妹作。它是一種外觀非常相似的日本melonpan。有關報道:這裡

我又想到港式的雞尾包,雞仔餅,雞包,大包等等又有沒有「雞」呢?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指責中國是生意 購買中國產品才是生活

白宮新聞發言人卡洛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在1月3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懂王將於2月1日開始對中國徵收10%的關稅,對墨西哥及加拿大徵收25%的關稅。她說,「這些國家都讓毒品流入美國。」萊維特表示,懂王目前已積極表示中國已採取關稅行動。



可笑的是,發言人的紅衫,被網友認出是中國製造。


有人稱:「我從事時尚產業的採購和生產工作。人們根本不知道中國實際上生產了多少產品(應該說是在偉大的工廠裡由偉大的工人生產的)。

有一條規則,一件物品可以在中國生產,但在義大利進行調整(例如刺繡、紐扣等),然後原產國就可以從中國製造改為義大利製造。

只要調整足以遵守法律,這種情況就會一直發生。」

另一網友問:她的懂王金徽章在哪裡?

回覆是:它正在從中國運送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