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2018年山竹 vs. 2025年樺加沙

以下是兩股颱風的對比剖析: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Typhoon Mangkhut,菲律賓名Ompong) 
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Typhoon Ragasa,菲律賓名Nando) 


山竹是歷史上釀成慘重災難的典型例子,而樺加沙則是2025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勢頭最猛的風王,當前(2025年9月22日)依舊處於活躍階段,強度持續攀升,推估將於9月24日前後迫近華南,並對香港構成嚴峻威脅。樺加沙所造成的損害方才啟幕。 

生成與延續時間比較 
山竹:2018年9月7日孕育於西太平洋,9月17日消亡,歷時約10日。 
樺加沙:2025年9月15日成形,預計持續至9月末,現已活躍約1週。 
兩者皆為秋季颱風,樺加沙生成時間較晚,但增強迅猛(30小時內連升4級),山竹增強則較為穩健。兩者誕生日期相差7年又8天。 

極大強度比較
山竹峰值:10分鐘平均風速195 km/h(JMA),1分鐘平均260 km/h(JTWC,等同Category 5)。 
樺加沙峰值(當前):10分鐘平均220 km/h,1分鐘平均259 km/h(JTWC Category 5);預估將更上層樓。 

樺加沙目前風速略勝山竹峰值一籌,結構更趨完整(風眼清晰、眼牆對稱),故被譽為「本年度西北太平洋最強風王」,或有可能超越山竹,問鼎2025年最強颱風。 


比對颱風樺加沙(Ragasa, 2025)若然於香港東登與西登之區別

依據最新氣象預報(截至2025年9月22日),超強颱風樺加沙現下坐落於香港東南東約720 km處,預計以西或西北偏西方向挪移,9月24日(週三)最逼近香港南部(約50-100 km),或有可能登陸廣東沿岸。此乃典型的「西登」路徑樣式,然若路徑產生偏移,則可能轉為「東登」。 

西登強度更高、距離更近,破壞力鉅;東登強度衰減較快,然影響範圍依然廣泛。 猶如2001年百合(東登,發No.8) vs. 2018年山竹(西登,發No.10信號)。

西登風力更暴烈,信號更高,類似2017年Hato或2018年Mangkhut(No.10,458傷);東登風力較緩和,但仍需警惕,如HKO警告即使東登也不能低估。

西登雨量更持久、洪水風險更高;東登雨較分散,但地形放大北部雨量。

西登風暴潮更劇烈(南風推水上岸);東登潮位較低(北風減弱潮湧),但仍需防範。目前預測西登路徑下,潮位堪比Hato/Mangkhut。

西登對香港威脅最大,風暴潮和南風放大破壞,類似2018年山竹(No.10信號,經濟損失嚴重)。香港位於危險半圓,需準備全面停擺。

目前路徑偏西登,香港天文台9月22日午間已發1號信號,晚上已改發3號信號,預計 9月23日2時改發8號信號,到9月24日早上將為最接近,風速210 km/h 以上,洪水風險甚高。

氣象因素:香港地形(北山南海)使南風更強,因此西登(南風主導)破壞大於東登(北風主導)。

一句講哂,今次大鑊

日本太空人油井龜美也,周日(22日)透過社交平台分享從太空俯瞰樺加沙的壯觀震撼畫面




來源網址 : 颱風樺加沙從太空直擊超巨大風眼-厚重雲牆如巨獸盤據-日籍太空人擔心地面情況 | 星島頭條
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world/3501980/

時紀:
22/09 星期一 1220 #1
22/09 星期一 2140 #3
23/09 星期二 1420 #8 學校全日停課
24/09 星期三 0600 最接近香港
24/09 星期三 1100 大潮
24/09 星期三 1500 登陸



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

天下一家 四海一家 We are the world


在以色列對加薩軍事行動持續升級的背景下,聯合國關於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被佔巴勒斯坦領土及以色列的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發布新報告,敦促以色列及所有國家履行國際法義務,「終止種族滅絕」並追究相關責任。

時間回到40年前,天下一家/四海一家 或者更熟悉的名字《We Are the World》這首歌出現了,背景源於1984年非洲,特別是衣索比亞所發生的嚴重的饑荒和乾旱問題。 受到英國樂壇發起的慈善活動«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的啟發,美國的音樂人組成了「USA for Africa」(美國援非)組織,由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和萊昂納爾·里奇(Lionel Richie)共同創作歌曲〈We Are the World〉,旨在為受飢荒影響的非洲難民籌集資金。 這首歌匯聚了當時美國多位頂尖歌手的群星力量,於1985年發行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為非洲災民募得了巨額善款,更成為了傳頌全球的經典慈善單曲。 

先看這個版本,過了40年,影片中不少的歌手都離世,但精神永在。都是感受到世界的不公平,以歌寄意,也推動實際行動。




不妨也看這個版本,先有俄烏之戰,再有以哈衝突,聯合國近日已宣佈以色列犯下了種族滅絕的罪行,估不到世上還有不少國家仍盲目支持這些罪行,要世界和平,要當地的孩子們幸福快樂,難若登天。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數據顯示,近百萬民眾滯留加沙城,該地區已確認發生飢荒,居民每日遭受轟炸,且「在以色列軍方對整座城市發布遷離令後,生存資源獲取管道已遭破壞」。

祝願早日世界和平!沒有戰亂!沒有饑餓!兒童快樂!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瑞草洞 第07集 孕婦優先牌 香港用得著嗎?

韓劇 瑞草洞 

以首爾的瑞草洞為背景,該處是韓國司法與文化重鎮,集結了大法院、大檢察廳等眾多司法機構,是律師事務所密度最高的區域。 劇情圍繞著同一座大廈正作的律師,他們來自不同律師樓,因一起吃午飯組成了「飯局五人幫」。

這一集劇情提到了女角懷孕,在地鐵想找個優先座坐下。


看到另一位女乘客,腰間繫著一個小牌子,寫著孕婦優先。

女角驅走了不理他人的大叔,為懷孕的女乘客爭取回應得的座位。女角跟著問這個「孕婦優先」的小掛牌在那裡可以領到。(外地人在地鐵站問一下就拿到了,另外,在公共衛生辦公室,出示懷孕證明文件,都可以領到。)


這段戲令我想到如果香港也有類似的小掛牌,又可否化解到一些因「優先座」或「關愛座」所引起的茅盾呢。

至於韓國的孕婦優先牌,9年前有這個報道:「南韓釜山市向孕婦發配小型感應牌,只要她們走近優先座,座位扶手上的感應器就會發光及發聲,即使你正低頭玩手機或睡覺,都無法再「詐唔知」」。

優先牌分為兩種,一種是貼在座椅上方並有感應器的「孕婦關愛座」,需要懷孕乘客主動攜帶並靠近座椅,觸發感應器發光和發出廣播通知其他乘客讓座。 而感應式的孕婦關愛座,是當非孕婦的乘客坐下時,座椅上方的感應器會發出廣播提示,要求乘客讓座給真正有需要的孕婦。感應器在光州地鐵曾進行試驗,引發了不少使用的爭議。
「孕婦感應牌」 
這是給孕婦隨身攜帶的小牌子,掛在包包上,當走近優先座時,座位扶手上的感應器會發光並發出聲音,提醒其他乘客讓座。


韓國首爾自2013年底導入禮讓孕婦座,之後普及全韓國,但實施10年來仍有不少反對意見。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1945年,從「終戰」到「降伏」- 昭和天皇兩份文書裡的「態度轉彎」

1945年的夏末秋初,日本天皇裕仁先後發了兩份「重磅文告」——8月15日的《終戰詔書》和9月2日的《降伏文書》。這兩份東西看似都是「認輸」,但細品下來,簡直像同一人在不同場合的「說話藝術」,立場和法律上的差別能笑出鷄毛,也藏著大玄機。
 
先看「立場」:從「委屈退場」到「認賬簽字」
 
8月的《終戰詔書》,說白了是天皇對國民的「安撫電台」,全程彆扭得像不願認輸的孩子。核心態度就一個:「皇軍不是打輸了,是為了不讓老百姓遭罪,才『不得已停下』」。
 
- 通篇沒提「投降」二字,只說「終止戰爭」,甚至還暗指是「為保衛東亞而戰」,暗示自己「初衷是好的」;
- 對天皇的「神聖地位」隻字未改,依舊用「朕」的口吻擺架子,仿佛不是戰敗者,而是「憐憫子民的君主」;
- 對侵略歷史更是「選擇性失憶」,連對中國、東南亞的戰爭責任都沒提,簡直像在說「這場遊戲我先不玩了,不是輸了」。

 
而9月的《降伏文書》,則是面對盟軍的「正式認罰書」,態度驟然「低調」。這回再也裝不了了,因為對象從「自家子民」變成了手握勝利權的盟軍,立場直接從「君主」切換到「戰敗國代表」:
 
- 明確寫著「接受《波茨坦公告》」,等於承認自己「戰敗投降」,沒了半點含糊;
- 不僅認了「日本及其屬地軍隊完全解除武裝」,還答應「盟軍占領日本」,相當於把家門鑰匙交了出去;
- 最關鍵的是,間接認了戰爭責任——雖然沒直接罵自己,但接受公告就意味著認可「懲罰戰犯」等條款,等於「默認」了之前的錯。
 
再看「法律」:從「內部通知」到「國際合同」
 
這兩份文書的「法律效力」,分野上得比「朋友圈隨便說」和「法院簽字畫押」還大。
 
《終戰詔書》本質是「天皇對國民的內部講話」,沒任何國際法律效力。它既不是和盟軍簽的協議,也沒經過任何國際認可,更像是日本政府「穩定國內秩序的工具」——畢竟當時不少軍人還想「玉碎」,天皇得先安撫住自家兵,再談後續。
 
但《降伏文書》是「國際法律文件」,相當於日本和盟軍簽的「投降合同」:
 
1. 簽字方是日本政府代表(外相重光葵等)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是雙方認可的「法律行為」;
2. 內容明確了日本的戰敗義務,比如軍隊解散、戰犯懲罰、放棄殖民地等,這些都是「有約束力的條款」;
3. 這份文書直接確立了戰後日本的地位——從「侵略國」變成「被占領國」,連天皇的權力都被這份文件間接「剝奪」。

總結:兩份文書背後的「小算盤」
 
其實天皇這兩步走,打的是「先穩內、再認輸」的算盤。8月先說「終戰」,是怕國內鬧起來;9月簽「降伏」,是不得不面對國際現實。從「不說投降的終戰」到「低頭認輸的降伏」,看似態度轉彎,實則是戰敗國在「面子」和「現實」之間的無奈妥協——只不過一份是給日本人看的「面子工程」,一份是給全世界看的「認錯保書」罷了。
 
如今再看這兩份文書,倒也能明白:戰爭輸了就是輸了,「說話藝術」再高明,也瞞不過法律和歷史的算盤。

時至今日,日本仍要在教育上說謊,在國際舞台上扮作二戰的受害者,行為令人髮指。

這張照片所記錄是發生於1945年9月9日南京的重要歷史事件: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照片中,日本中國派遣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不是岡村寧次)正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遞《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