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星期一

雙星報喜 好塵 旅遊

昨晚看到了電視播出《雙星報喜》,剛好有以下一段:


《雙星報喜》是1971-72年的製作,英文節目名是:The Hui Brothers Show,由許冠文、許冠傑兄弟主持。上面的喜劇提到了「好塵」這個形容詞。

「好塵」是形容某人態度囂張,會刻意標榜自己某項優點或過人之處,就像某人把身上的塵埃,抖擻到旁人身上的那種惡行。「好塵」這詞已經消失了不知多少年了,昨晚在《雙星報喜》聽到,猶如考古時找到出土文物,十分興奮。當年媽教訓我做人要謙虛,即使某事做得出眾,也不要囂張,不可以「塵」!大半生都緊遵媽的教訓,不敢「塵」,說實了,自己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塵」。

上面《雙星報喜》片段,講到有對夫婦到日本旅行後,不斷吹噓自己在外地的「威水史」,令叔姪不勝其煩,找來由龍剛大導演飾演的旅社職員,以歐洲旅遊的「威水史」反制夫婦。

時移世易,商業發展也帶來了西方管理的文化,默默工作不如宣傳優點,表現自己長處就成了必需技能,從商場到職場,再從職場到飲食,衣著再到校園,百分百去表現自己的成就和物質享受,也變得浮誇。社交媒體上優質生活的分享,大為盛行。而「旅遊」更是大眾最常可以「塵」一下的話題。校園提倡學遊團,目的地不再只及歐洲,而更甚遠至南極北極。花費數十萬,口稱難得與值得的是大有人在。反之剛起步之往國內認識祖國的學習團,總是像被人矇住面紗,鮮有學生或家長提及其優點好處。

早年在外地留學的學生,多會在畢業返港前來個當地的畢業旅行,以還多年在外地只忙著學習,而無瑕在當地觀光的心願,此舉無可厚非,但現今的畢業旅行己在本地校園中流行,旅行目的地也從外遊東南亞伸展到歐洲等地。學生例如DSE考生,大多會在五六月出發,我本想說未懂賺錢就花父母一筆金錢的設定,對貧窮學生或基層社會是個負面影響,但有金錢能力的家長反而指出若去不成畢業旅行,就是更大的個人損失。原來家長除了出錢出力外,更會鼓勵學生早日計劃好旅行行程,以免機位短缺,不能成行。至於畢業成績是否滿意卻是題外話。

想當年我的學校旅行,都是大埔或西貢等旅遊渡假點,畢業後好像去了長州一次,一直到了自己有份工作,儲了幾個月的錢,才可以「遠離」香港,往內地走一轉十數天的火車遊,已是「塵」得起的壯舉。






4 則留言:

  1. 的確現今流行乜都認咗叻先,就算事業上都一樣,千萬唔好禮讓.

    回覆刪除
    回覆
    1. 現今社會競爭和挑戰都大,要脫穎而出實在不易,但職業操守,個人品行,仍需保持。

      刪除
  2. 發哥說得甚是,人應該有專業操守和人品。但現實中,往往是先認「叻」、爭出位、爭出名、爭曝光率,所以傳統美得已被視為「過時」及「無用」的代名詞。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難得牛哥也有同感。
      再過多一二十年,社會應有的道德會變成怎麼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