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馬年步步高升

馬年步步高升

祝大家馬年行大運! 步步高升, 事事如意! 身體健康! 大吉大利!

(1)太平山餐廳, 張燈結彩 

上週又從中環登高, 天氣不錯!
(2) 獅子銀行內的大桃花

借來祝賀大家大展鴻圖, 大行桃花運。
時間是週日早上七時, 巳經開始有少量菲籍女仕佔據有利位置

(3) 蒲魯賢徑的紅菓

也祝賀大家鴻運當頭!

(4) 梅道站前的橋躉

用了一個叫 A Better Camera 的apps,
有HDR功能, 以三幅合拼成一幅照片, 陰暗位也比較清楚

(5) 漆咸徑上的怪石陣


(6) 上面舖了那些年的小紙皮石圖案


(7) 漆咸徑街尾上的「跳飛機」


(8) 芬梨道上的 問號 ? 型燈柱  (Blog 友起的名字)

片片白雲, 很靚!

(9) 獅子亭暸望港島


(10) 山頂公廁對開的美景



Keywords:
足跡築跡, 山頂, 太平山
漆咸徑, 桃花, 芬梨道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影藏歲月」--- 香港舊照片展

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
展期: 18/12/2013–21/04/2014

仁哥找了個星期三, 去了參觀, 入場費半價後只是$10。
遲了出門, 也剛好趕及了11:30那場粵語導賞團。
護衛員和導賞員再三叮囑, 因為展品是外借而來展出的, 不可拍照。
仁哥也安心聆聽講解, 場地外的海報, 也適合攝影留念,
其實網中也有不少精釆圖片, 可供參考。

導賞員先介紹攝影術的傳入中國以至香港。及老香港的生活照片。也提過了低調的「夢周文教基金」MOONCHU (刻意在網上找過, 真的仿如白紙), 就是提供相片的基金組織。
以下大致紀錄了各導賞員介紹重點:
01 大沽炮台大戰宣傳照 - 相中只有傷亡中國兵, 沒有外國人, 疑是悉心佈置過。


Link 1 , Link 2 , Link 3 , Link 4 ,
導賞員對那時積弱的清政府, 不勝唏噓... 也反影了今日的香港, 內耗太大, 發展甚難。


02 恭親王與額爾金 Lord Elgin 的肖像, 額爾金和火燒圓明園, 大有關係
03 圓明園毁前的風貌。
04 蹺腳的慈禧相片 - 原來珍妃自己有間 studio, 拍照比慈禧 (葉赫那拉杏貞)更多, 招來杏貞的不滿。蹺腳的杏貞, 此之一幅, 網上也找不到。


杏貞真人不好看, 還是看看藝人吧。

05 巨人詹五九, 原來有位洋妻子, 叫 Catherine 


06 教育環節中有幅赴美留學的小朋友。香港的教育, 有足夠的前膽性嗎?
07 以前拍照和拍戲差不多, 穿上官服的未必是官, 戴上枷鎖的也未必是壞人, 算是最早的cosplay, 是洋人拍來做畫冊, 賣錢的生意。支納稅人的錢, 不是官, 卻比官說得更多道理, 號召反對, 是沒有建設的破壞? 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還是為民生的大聲疾呼?
08 那時名攝影師的畫冊作品, 如「北清大觀」"Peking Tientsin", 正本是硬皮釘裝, 另有數碼版設在大型顯示枱上, 以供参閱, 一定要試玩, 像查案, 很有未來感。高科技用于手機平板十分好, 但卻不可用于焚化垃圾, 地下城人造島, 不要建在我的後花園。

09 從某畫冊摺頁中, 找來1866年的香港和九龍的 panorama 全景照。又想起了盧吉道。
10 某展區上面一幅是荒蕪的九龍。

(1880年的港島, 圖片來自這裏)

11 大量的洋人影相冊, 相信是夢周基金的珍藏, 令人敬佩。
12 介紹以前$3有12幅相片, 那時$3價值, 大約是中等收入市民的十分之一的月薪。也有介紹了華芳影樓 AFONG , 是那些年的攝影名店, 分行遍佈香港以至中國內地, 也衍生了一大班什麽芳什麽華的仿效店, 如今天的A貨A店。打工仔追求智能手機, 歷史是在不斷重覆?
13 最早的三維3D Glass 眼鏡, 像兒時的手提幻燈機。
14 香港發展的相片, 有一幅是興建中的山頂纜車登山斜路, 隱約可見穿過麥當奴道和馬己仙峽道的麻石天橋。古舊的建築, 仍隱藏在今天摩登時代的城市中。
15 治安方面, 展示了中區差館和域多利監獄的建築群。為什麼今日做show 要去到軍營?
16 行業方面, 介紹了香港花崗岩, 竟然傳至荷籣的因由, 原來是大洋船以花崗岩取代以水壓定船倉, 增強渡洋穩定度。也因為生意好了, 也帶來以「踏(打)石仔」為生計的可能性。很希望香港再有一樣產品, 如那些年的假髮, 手錶, 玩具等等, 可以風行世界。利工民底衫, 雙妹嘜香水, 如何?

17 杏花樓旁的西式餐館 Liverpool Restaurant , 以至灣仔首間壽司店, 銀松壽司

Link 1 ,
華洋集處, 中西合璧, 是香港的特色, 還是港人固有包容性?

18 大牌檔而非大「排」檔上的踎座



從這些香港風味, 又可否帶來外地遊客的垂青呢?


19 災變環節中, 先說風災以至天文台的成立


(1906 丙午風災後的油麻地, 有空也看油麻地典故)

鼠疫戰疫中分隔的男女病人醫院, 女性對鼠疫的康復情形, 好像比男性好得多。

(玻璃廠作男病人臨時醫院, 圖片來自這裏


另有消毒後在屋戶之寫上DONE字的軍隊。那時在太平山街區的中國人, 井口開在如廁地方, 平時衛生情況巳不理想, 下大雨時就更加亂籠, 之所以疫症漫延。可想起早年的沙土之疫。

20 教育方面, 簡介了二次大戰英軍服務團和港大校長的關係, 和那些年港督盧押, 募捐建校的事蹟, 也帶出了捐錢最多的麽地(道), 個人捐獻 $50,000。仁哥接觸不少內地在港留學生, 其潛力不可忽視, 好好利用為佳。
21 交通方面, 巴士客運, 早期百花齊放, 也產生了不少意外和服務上的問題, 所以那時港英政府決定管制, 引入地區專營權, 也開了一個稅收源頭, 在九龍做巴士載客生意的「中巴」, 投了港島巴士的經營權。「九巴」就得了九龍巴士的經營權, 也合拼了那時啟德汽車公司。仁哥也想起了監管兩電力公司, 港鐵和電訊公司的政策, 今天是否需要改善和加強呢?

22 文武廟 - 原來也是那些年的地區組織, 中間大殿是宗教建築, 兩旁副堂卻另有用途, 一邊是「公學」另一邊是「公所」。公所也就是小小的法庭或街坊會, 可替社區排難解紛。





23 香港的銅像原來也不少, 不過大多在經歷日治時代時, 被溶掉而造了武器。今天的中央街市, 原來己是第四代, 今天滙豐銀行大廈, 原來也也第四代。西營盤的得名, 原來是始于那些年的軍隊帳幕。


這天的導賞原本約1小時, 卻超了時20多分鐘, 可能是遊人反應好, 導賞員也悉心關顧,
各遊人也能盡興。仁哥本來只迷戀「界石」和二次大戰時代及之後的香港, 今次的影藏歲月, 把個人眼界擴濶到更早的年份。仁哥之後再速遊那「常設展館」, 重温了香港的遠古至近代點滴。心想距上次參觀(2011年1月19日)巳是整整三年, 怎麽還未有更新 service patch... 歷史從來也不變? 還是仁哥太貪心也心急。

以下相片, 拍攝自門口的海報, 和從網上下載的, 分享如下...
 
 







以下是當日「戰利品」, 有宣傳小冊, 教育小冊, 留言紙, 定期刋物...


仁哥最後也從禮品店買了部「四環九約」, 圖文精釆,



只是$50, 價錢便宜。影藏歲月的專刋就售價 $250。仁哥孤寒, 看了sample 便算了。

忘了說有個 Time Studio 的攤位, 替遊人拍背景為古老照片的服務, 大家不要錯過。拍完填上電郵, 不消1分鐘便可收到數碼相片, 可供留念。


加1幅「常設展館」中的雜貨舖

右手邊有兩支樽裝維他奶。

寫本文時, 無意中找到了這幅旺角郵局

記得那時仁哥只是仁仔, 相中有位女士每天在郵局打躉, 見到行人會不時叫罵, 仁仔見到會避之則吉。網上竟然有人拍了照, 勾起了仁哥兒時記憶, 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Keywords:
香港歷史博物館, 老香港
足跡築跡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細.味.新春情」之「舊街牌檔」

「細.味.新春情」之「舊街牌檔」

「細.味.新春情」
展期: 2014年一月十日至二月十日
地點: 太子始創中心

上次介紹了「唐樓」, 今次也說「舊街牌檔」

(1) 舊街牌檔的招牌



(2) 從「明記麵家」對開 向上望



(3) 中間有「田記工程」, 究竟做乜? 仁哥找不到... 唐樓叫「四季樓」

「明記麵家」上有晾衣裳

(4) 「李子明跌打醫館」, 就在 「豐記麵包店」樓上


(5) 跌打下面有生果牌檔


(6) 李子明的 過年大桔
 

(7) 「明記麵家」樓上單位, 有彩電, 窗口有年糕


(8) 牆上有合家歡家庭相片... 有位似「秋官」


(9) 「秋官」?



(10) 「明記麵家」, 金牌腩什



 (11) 生果牌檔後面在舞獅, 前面有位格仔裙靚女


(12) 賀年生菓, 任君選擇


(13) 從這角度看, 始創中心也像是微縮模型



關于牌檔, 不知大家有否在街邊吃過東風螺, 蜆仔等等?
以前這類蜆蚧牌檔, 相信不會有太多人試過吧。
仁哥的小時候, 家人工作得很晚, 所以很多時會有吃宵夜的習慣,
有時家人會選擇吃蜆蚧牌檔, 記得這些牌檔不多, 不過也佔很多地方,
每個檔口有矮矮的大木板「展覽枱」, 種類繁多的蜆蚧類海鮮,
是一碗碗, 或以筲箕盛著, 客人可以選擇那一種最適合,
然後檔主便即叫即做, 把海產放在大沸水中滾數分鐘。
成品送到旁邊矮枱, 客人可以蹲著或坐在矮櫈上品嘗。
仁哥最常吃的是東風螺和炒蜆, 東風螺先用鋼枝把螺肉和殼分離,
掰去腸尾, 加上甜醬辣醬, 十分美味。
試過未?

Keywords:
唐樓, 始創中心, 微縮模型, 老香港
足跡築跡, 舊街, 牌檔



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細.味.新春情」之「唐樓」

「細.味.新春情」之「唐樓」

週日中午去了始創中心, 專程看以上展覽。
十分精釆, 本文主要介紹地下大堂的皇牌展品 --- 「唐樓」


看相片:

(1)地盤賣桔, 寫揮春


 (2) 福士老爺車
 

  (3) 大牌檔的紅衣女郎, 年花放在舖頂
 

 (4) 婆婆買雜貨


  (5) 晾衣
 
 
  (6) 掛裙前的小食店?
 
 
  (7) 大丸一元, 藍田幾毛



 (8) 警察做野


 (9) 黄包貨車前的黃色迷你裙加長靴



根據老父的定義, 唐樓不設電梯 (洋樓才有), 一般只是三, 四層。
今日的上海街近亞皆老街仍有不少唐樓, 特點是有支柱建于行人路近馬路的一邊,
上有騎樓, 下雨可遮擋, 方便行人。
仁哥小時住的是唐樓, 外貌和上文展覽的唐樓並不同, 沒有支柱, 比較新型...

最「驚人」是地下和閣樓各伙人共享 dry type toilet 一所。
廁所設于後街位置, 方便偉大的市政工人工作。
廁內設5W一點燭光式小燈泡, 有人問何解不用正常的40W燈泡,
原因是環境只宜弱光照明, 免得用家看得太清楚...

仁哥發惡夢從來不怕, 只怕公司的牛鬼蛇神, 和小時候那段 dry type toilet 日子。
這也可能是鼻子從來不靈光的原因^^
以前好? 還是今天好? 幸好有技術, 工程和科技。


加一幅, 微縮麵包...


 
 方飽, 菠蘿, 腸飽, 朱仔....巳是膠袋時代

小時候去買麵包, 不是去麵包鋪買, 而是去冰室餐室去買。
旺角近金魚街仍有一間自己出爐麵包的餐室...
那時的麵包出爐後放于方型多層架內, 香噴噴的菠蘿飽, 幾毛錢...



麵包用夾, 放在一個白色紙袋交給人客,  飽上油漬染在紙袋上, 透明的....
吃完手指也沾上油漬....


Keywords:
足跡築跡, 始創中心, 唐樓
微縮模型, 老香港

技術入行

技術入行

網上報導: HERE
內容大致說到部分技術工種行業缺乏人手,
政府以津貼形式, 吸引青年參加三至四年的培訓。
首年讀書時先收每月$2800津貼...

此行動是否有效, 個人未敢看好, 何解?
試問社會中那些行業最受歡迎呢? 銀行金融...
「衝上雲霄 」就捧紅了飛機師和空姐, 甚至維修人員
「十萬火急」等影片劇集等就有消防員
「仁心仁術」等劇集有醫生
「壹號皇庭」有律師...





洗碗也缺人手, 青年人會入行嗎? (註一)
近期又有什麽高深醫術救人的節目, 除了靚仔「程醫生」之外
竟然有位靚仔莫醫生, 是位真人靚仔醫生。

電梯佬, 電燈佬, 冷氣佬, 建築佬, 地盤佬... 反而是一班阿叔的代號。
港鐵的什麽維修事故, 電梯故障, 工程延誤等等,
全都是工程界的負面報導。
雖然有時電視新聞會邀請某工程學會或教授發言,
可惜題材沒趣, 講者又是另一位阿叔。
最好是個叫「講是請非」的節目, 四位女生,
以生鬼手法, 介紹生活的冷知識。
近期節目有介紹的磁力加速發射器, 令人想起日本推理劇,
和那位靚仔教授。總算是有正面報導...

可惜, 入行的仍是太少。入行而又有潛質的就更少。
反而出產了一班「講就一流, 做就九流」的工程經理。
名銜是工程, 其實只是沽名釣譽, 口口聲聲的說自己是layman,
不懂技術, 口裏說得輕鬆, 什麽政策方向, 管理財政,
弄得一班工程下屬頭暈轉向, 本來己經是問題多多的工程項目,
更加添上和工程無關的「做show」事務。

其實香港的工程其實真的不弱, 只是外行人難以知悉,
例如建造ICC時那天秤建造人員, 可說是名列前茅,
絕對比得上外國技術。但人材方面, 就太過象牙塔式的結構,
精英就只有百來人。即使有心要拍成電視情節, 內容中的技術項目,
又難以演譯, 又是沒趣收場。
可笑是有人以為多說說有女工程員(胡杏兒?)就可以吸引人材?

要提升技術, 先要由教育著手, 至少要令學生知道技術的重要性,
其實生活和技術, 息息相關,

用電梯使登上70樓?
打開龍頭便有水流?
打一個掣就全屋光明?
這些不是自然, 不是必然, 其實是一班精英苦幹了一生的結果。
工程才是社會的骨幹, 再不去尊重和保護,
什麽方向, 理念, 政策... 統統是廢話。


註一: 麥記從開始就不設洗碗工序


Keywords:
技術, 工程有見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影藏歲月 ─ 香港舊照片展(前篇)

影藏歲月 ─ 香港舊照片展(前篇)

未去, 想去睇

展覽場地及資料:
18/12/2013–21/04/2014, 香港歷史博物館
入場費:包括「香港故事」常設展覽, 標準票價:港幣20元

相片地點: 街景、城市,民生、娛樂及商業活動
相片時間: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

小冊子下載; HERE

有關照片 (From HERE)






More reading:
HERE




Keywords:
香港歷史博物館, 影藏歲月, 香港舊照片, 足跡築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