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3日星期日

列拿士地臺 和 士美菲路

列拿士地臺 即是 Rednaxela Terrace。
話說當年街道命名,跟隨地主的名字,是其中一個方法,而該處地主,就是 亞歷山大先生,Alexander 倒轉就是 Rednaxela ,究竟是當年的路政官員有心攪錯,還是工人的無心之失,已經無從稽考。而菲律賓革命英雄 Jose Rizal 也曾在此處居住。

士美非路 即是 Smithfield 。
士美非路是香港少數沒有英文Road 或Street(後綴)的街道名。
Smithfield是指的是位於英國倫敦市西北部的同名區域,已有800年歷史,是市內的街市和鮮肉批發中心。而當時在香港命名時,是因為該處附近市場林立,而堅尼地城屠場也經已啟用(早於1894年),所以就沿用了Smithfield,中文就是士美非路,早期有譯名為「是」美「非」路,因為又「是」又「非」,所以除了士美非路之外,近年又多了士美「菲」路。

其他類似個案包括金鐘的金鐘道Queensway、荔枝角美孚新邨的百老匯街Broadway及中環的己連拿利Glenealy,而己連拿利,更加是香港唯一同時沒有中文及英文後綴的道路!

(註:Glenealy為美國鴉片經銷商小華倫·德拉諾,即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外祖父所有的建築物。鴉片經銷商的建築物,都成了香港街道名,真是摸不著頭腦)。

與Smithfield 的英文相近的,就是Whitfield Road,中文是威非路道(位於天后和炮台山站之間)。
威非路道,又路又道,都幾怪。


12 則留言:

  1. 可能當時政府官員英文麻麻 :P

    回覆刪除
  2. 除了上述問題,香港的道路名稱的確需要高人更新,有些名稱很相近,容易混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街道故事多,加上華洋文化影響,結果就是這樣了。

      刪除
  3. 港九的街道名稱多種多樣,真是像百花齊放,港島多的是以歷屆港督作名稱。九龍也有一條歷史悠久的 “彌敦道”,是以港督命名。
    九龍大角嘴近海旁原來是木廠多,後來就以各種樹木作為街道命名。例如:櫻桃街、橡樹街、杉樹街等等...。深水埗海旁有海壇街、福全街、福榮街也改得很好。
    也有以當年的環境命名,如染布房街、黑布街、白布街,西洋菜街等等。
    “青山道” 可算是直通九龍新界最長的街道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好,謝謝你分享其他街道的小典故,我在兒時最感興趣的街名,就是黑布街、白布街附近的豉油街,總令我想起豉油雞,也是母親大人的拿手好「菜」。

      刪除
    2. 豉油街被想起豉油雞,真是懂得吃。令堂大人有這麼一招拿手好菜,府上各位都有口福了。

      刪除
    3. 很多的美好事物,都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了。

      刪除
  4. 香港許多街道名都有故事。香港如各大城市,都有以地方名做街道名的,例如上海街、北京道、河內道、海防道、貴州街、江西街、浙江街、廣東道、南京街等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江西街和貴州街,我都不知在那裡呢。比較熟悉的是上海街,那時有棵大機種在二樓,樓下有個大水壺 叫 「一味靠滾」。哈哈哈

      刪除
  5. Smithfield 以前我住過那兒, Whitfield現時 間中到那兒上班, 這麼巧 ! 增知識了,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湊巧,竟然可以「遇」上。只是分享下見聞,不用客氣!

      刪除